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立足西藏工作实际,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将“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内容,为西藏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西藏文化保护突破传统模式,构建起全方位、系统性保护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深厚文化力量。
新时代西藏文化保护的全方位实践与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文字等领域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多层次保护体系,让雪域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一)历史文化遗产:守护文明根脉,实证多元一体
西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新时代,西藏建立起“国家—自治区—市(地)—县”四级文物保护体系,将文物保护与历史研究、文化传播深度融合。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世界文化遗产,开展常态化修缮并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档案,实现永久保存与线上共享,让更多人领略世界文化遗产魅力。
阿里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王侯”文鸟兽纹锦、札达县桑达隆果墓地考古发现,揭示了西藏与区外及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轨迹,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活态传承,赋能民生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文化的“活化石”,涵盖藏戏、《格萨(斯)尔》、藏医药浴法等门类。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构建“传承人培养—传习基地建设—产业融合发展”活态传承体系,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转变为“生活文化”。
在传承人培养上,西藏认定各级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开展传习活动;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与工坊,为藏戏、唐卡绘制、藏香制作等技艺提供传承场所。
藏医药保护传承既遵循传统医理,又融入现代医学理念。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医疗机构网络完善,提升基层藏医药服务覆盖率;整理出版《四部医典》等古籍,推动藏药生产标准化,让古老医学既守护健康,又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实现文化与实用价值的统一。
(三)语言文字保护:保障使用权利,促进文化交融
西藏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教育、行政、公共服务领域保障其学习使用权利。
在教育领域,中小学普遍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藏语文课程,既帮助各族学生融入现代社会,又学习传承民族语言文化。行政与公共服务领域,西藏自治区人大决议、政府文件均同步使用汉藏文字;公共场所设施、招牌标注双语文本;卫生、邮政等行业提供藏语言服务,便利群众日常使用。
同时,推动藏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发展。全国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发布多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领域的新词术语;2015年,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藏文词汇》发布,为藏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西藏信息化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推进汉藏对照术语查询平台建设,助力各民族语言文化交流交融。
新时代西藏文化保护的经验启示与未来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文化保护积累宝贵经验,为民族地区提供有益借鉴。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节点,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对推动文化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统筹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与中华文化认同,避免文化保护陷入“封闭保守”或“过度商业化”误区。未来,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贯穿文化保护规划、实施、资金使用全过程,确保文化保护工作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坚持“富民兴藏”,将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通过非遗工坊带动就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权益、文化产业促进增收,让群众获实惠、增认同。这启示我们,文化保护需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让群众成为参与者、受益者,才能激发文化生命力。未来,要聚焦群众需求,推动文化设施从“有”向“优”、文化活动从“多”向“精”转变,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文物数字化、非遗信息化、语言文字标准化,让传统文化适配现代文明;创新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讲好西藏文化故事,让其扎根高原、走向全国、享誉世界。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探索“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模式,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传播渠道,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提升西藏文化影响力,实现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西藏文化保护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西藏文化保护工作将继续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指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至上、守正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让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文化繁荣贡献雪域智慧。
(作者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工作室(培育类)中央民族大学“共育·共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室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