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青年奔赴延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将其视为革命队伍的重要力量。在统一战线政策引导下,大批有志知识分子汇聚延安。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感召、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逐步成长为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
主动吸纳:统一战线下的文化人才集聚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民主政治,吸引了一大批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奔赴延安。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意识到知识分子在政治动员和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缓解干部紧缺问题,中共中央提出要积极吸纳知识分子。1939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在《总政治部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培养新干部问题的训令》中提出:“吸收革命知识分子参加军队工作,成为目前干部政策上一个重要任务。”同年12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进一步要求“今后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按照具体情况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在这一背景下,大批知识分子响应中国共产党民族救亡的号召,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寻求救国道路与革命真理。
为争取知识分子投入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在各类会议和文件中充分表达欢迎态度,同时制定了灵活开放的政策,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多次表示“虔诚地欢迎一切科学艺术人才来边区,虔诚地愿意领受他们的教益”。中共中央实行“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灵活政策,不仅体现了政治上的包容与尊重,也有效消除了知识分子的后顾之忧。中共中央要求在工作上给予知识分子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在生活上尽最大努力予以保障与照顾,为此,专门制定《优待文化技术干部条例》,规定“物质优待的标准依照其能力学识的程度规定之,要使他们及其家属无生活顾虑,专心工作”。正是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与保障下,大量知识分子陆续汇聚延安,积极投身于文艺宣传、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等工作中,为抗日根据地的思想建设与文化动员注入了新鲜而坚实的力量。
培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造政治立场
随着大量知识分子奔赴延安,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发挥专长、贡献才智。强调“用人所长”,鼓励文艺工作者组织文艺团体,创办报纸杂志,自由发表作品,服务于抗战宣传与群众动员;鼓励文化学者成立教育研究机构,投身扫盲教育、教材编写和基础教学工作;鼓励具备自然科学、医药卫生背景的专业人才参与兵工制造、农业技术推广和公共卫生建设,许多知识分子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担任工厂厂长、医院院长等职务,积极服务根据地的社会生产和民生保障。
在鼓励知识分子广泛参与根据地建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系统的政治教育与思想引导,将知识分子逐步培养为忠诚于党和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这一时期,对知识分子的培养教育,既是将知识分子纳入推动文化运动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也契合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现实需要。
为此,中共中央通过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提升知识分子的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中共中央先后设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等一系列干部教育机构,面向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其中,抗日军政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政治觉悟和战斗精神的军政干部,强调革命纪律与集体意识;陕北公学则侧重基层政权与群众工作的干部储备,强化实践能力与政治立场的融合。这些机构不仅教授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纲领政策,还开设民运工作、军事指挥等课程,实现理论教育与实际训练的结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类干部学校普遍将党的基本路线、思想路线、组织纪律作为必修内容,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知识分子从感性认同走向理性信仰。
思想转变: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随着“新文化”建设目标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将推进文化建设与引导知识分子思想转向作为重要任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部分文艺工作者未能准确把握这一新政策精神,仍片面强调文化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倾向。同时,一些知识分子也存在着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创作内容和生活态度中存在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现象。
为解决文艺知识分子存在的问题,促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中共中央于1942年5月相继召开会议。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系统阐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强调文艺要“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这一讲话成为指导延安时期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为落实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知识分子系统学习中央文件、撰写思想小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参加集体讨论。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不仅重塑了创作方向,也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了自我认识的重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组织渠道对知识分子的引导功能,推动其参与群众组织、文化团体、文艺协会等,在日常工作中接受组织生活锤炼。通过民主评议、任务落实、榜样引领等机制,知识分子的政治意识、行为方式乃至人生方向发生了深层次的转变。(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