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精彩图片 > 正文

萨普与古道: 嘉雪的历史足音

作者: 赵书彬 张晓明 谢伟 王晓莉 万靖 胡杰发布时间: 2020-06-18 10:02:53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打印
T+
T-

  夕阳下的萨普雪山美景。

  普宗沟与桑达寺。

  生机盎然的萨普雪山。

  从戍堡遗迹遥看嘉雪河谷。

  萨普雪山旁的人文景观。

  记者赵书彬(右二)采访居住在萨普雪山边上的牧民群众。

  仿佛注定今生相见

  仿佛冥冥之中的约定

  一个家族的远古预言

  流传在山水之间

  倒影在恒久的天空

  我无法看见

  那风中绽放的花朵

  摇曳世代的传说

  一寸一寸消失

  洁白的身影

  裸露的石头

  把寒冷留在大地

  冻成一段段传奇

  ——雪川《萨普冰川》

  离开流经藏北比如县的怒江河谷,翻越夏拉山,走一段云端天路,便进入了嘉曲流域。一山隔两地,吐蕃时期便有“那雪”与“嘉雪”的传统地理分野,“那雪”得名于那曲河,“嘉雪”因称自嘉曲河,因汉文翻译之故,不同时期多有异写,而藏语称呼千年未变,并一脉流传至今。入普宗沟,青山苍翠,流水悠长,一条古道几度沧桑今朝新。桑达古寺在高岗,于此转入萨曲河,源头即为萨木错和萨普冰川,最高峰萨普岗日海拔6965米,云雾缭绕中难见真容,独享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最高峰之名。

  萨普岗日与高原的诸多大雪山一样,一体两面、分水联域,既阻隔又沟通,是比如、边坝、嘉黎三县各个沟谷的天然联结。

  当天地造化的萨普冰川成为新生代旅游力量的“网红打卡”之地,昔日山水之间回响的岁月足音,也交织出历史的黄钟大吕,延展着萨普岗日山下嘉雪古道的时间跨度和空间维度,宁静致远,又与古为新。

  定西将军开辟嘉雪古道

  嘉雪古道有山水之秀,亦藏历史之韵。从藏文所载“以嘉雪达巴蔡为中心”展开的文献追忆,到境域留存的近二十几处戍堡等遗迹可访古寻幽,苏毗文化正被“挖掘”和“想象”;从高原丝绸之路联系起更广阔的文明交往,到茶马古道串联起物资的贸易流动,毗邻藏彝走廊的嘉雪早已置于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历史时空。

  走过唐宋元明,来到清朝,嘉雪古道的历史痕迹跃然纸上,从模糊一下变得清晰,并见证着清朝有效治理西藏的历史开端事件。

  圣城拉萨,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东崖下,镌刻着《噶尔弼平定西藏碑记》,字迹遒劲有力、入石三分,藏族群众不时抹擦酥油,以示敬意。上书“一由类伍齐、结东、结科噶、三达奔公为正兵,一由洛隆宗、硕般多、达隆宗、沙弓喇、弩弓喇为奇兵……降服准噶尔”,所载事件把人带回三百年前的比如嘉雪。

  该碑记反映了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历史事件——“驱准保藏”。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落攻入西藏拉萨,烧杀劫掠,给西藏社会、人民生活和生产秩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混乱。西藏人民迫切希望中央政府迅速出兵驱逐准噶尔势力、重建家园。清朝经过3年多的筹划准备,从四川和青海分别派南、北两路大军入藏,一举平定并驱逐准噶尔部,恢复西藏秩序,成功“驱准保藏”。

  在驱逐准噶尔行动中,定西将军噶尔弼率军由南路打箭炉(现康定)挺进,并走“正兵”之路,该路线在嘉雪一带即经普宗沟去嘉黎。永宁副将岳钟琪走“奇兵”之路,后来正式开拓为川藏官道。碑记所记“三达奔公”即为萨普岗日山前的桑达寺,“弩弓喇”即为萨普岗日山后的鲁贡拉。由此,定西将军对这两条路的开拓,成为嘉雪古道有史可考最早的一段历史。

  我们把经普宗沟至嘉黎的一段历史道路称之为“嘉雪古道”。嘉雪古道连接康藏,一直是清代川藏官道的重要补充。当川藏官道边坝段夏季水毁难行之际,嘉雪古道便成为进藏的重要选择。虽说是备选路线,但选用时却常常发生在重要历史时刻,因此这条古道上保留的历史记忆反而更加深刻。

  “每年藏历8月,桑达寺表演苯教羌姆时,会跳狮子舞,并展演与驻藏大臣有关的内容。桑达寺的狮子舞蹈是对真实发生历史事件的行为叙事和仪式模拟,具有深层的文化含义。”扎西拉珍的家乡就在萨普岗日山下,受民族学专业熏陶,对从小就接触的民俗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

  保留嘉雪古道历史记忆的羌姆舞如何起源?那曲市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揭示了其中的秘密:据说,公元1750年左右,清朝驻藏大臣途经嘉雪古道,桑达寺附近的僧俗群众热情迎请驻藏大臣。驻藏大臣赐予桑达寺藏汉合壁诏书、唐卡等礼品。因当时驻藏大臣乘坐一黑色轿厢,故将这批珍贵的文物和诏书称之为“阿巴恰纳玛”(意为“驻藏大臣黑轿厢宝贝”)。为纪念这段历史,自此以后桑达寺每年都举办狮子舞羌姆,并一直延续至今。

  致祭专使的行旅轶事

  奔雪山冰川而来,壮丽的美景映入眼帘;拭去历史的封尘,往昔的传奇激荡心扉。三百年前,清军进藏道经五千、危峰雪岭、时历四月;三百年后,记者考察车行山前、旅如平地、一日即达。 普宗沟现已铺上了柏油路,现代交通正不断向乡村深处延伸。行到水穷处,见山不是山;坐看云起时,与萨普谈古今。小地方蕴藏大历史,神山见证的历史传奇却不止这一段。

  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国民政府派黄慕松为致祭专使赴藏致祭,并制定了《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掣签征认办法》,令热振活佛任西藏地方政府摄政并主持达赖转世灵童寻访事宜。黄慕松奉使入藏的西行旅程,行经的一段重要路线就在萨普岗日山下。

  “具报阿朗多之毁桥,虽经督工加修,仍非四五日不能修复云。余已决定行新觅之路。”1934年7月31日,黄慕松一行在今边坝县金岭乡遇到前方大路桥断,一时不通,前不能进,后退则费时耗力,遂决定行走新路。“新觅之路”绕道比如县白嘎乡那若沟,沿萨普岗日山脚,经普宗沟桑达寺至嘉黎县鸽群乡。此一路线为民间小道,不曾见于其他行者,行路之艰,黄慕松叹为“此诚出发以来,第一次难行之道也”。而如今,这条山间野道,已成为区内外徒步爱好者的热门路线。

  历史的足音再次回响于嘉雪古道,黄慕松沿途受到僧俗百姓热烈欢迎,并广结友好,赏发了相片、银牌、茶叶、丝绸等物。言行路难之余,黄慕松在《使藏纪程》中还记录了“那若沟白马之死”和“普宗沟电台不通”两个有趣的旅途小插曲。

  那若沟白马之死。8月2日5时,黄慕松起身后即听闻,副官所坐白马忽于昨夜腹胀,不到3小时即倒毙。该白马为在雅安时刘文辉所赠,异常英俊,忽然倒毙让人十分痛惜。强那寺活佛卜卦言是山神所为,后经解剖查验,死因确定为误食毒草。此事,萨普岗日差点成了白马之死的“替罪羊”,又给神山世俗化的家庭传说增添了一个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

  普宗沟电台不通。8月4日,黄慕松一行在桑达寺休整,于是架设电台,准备与国民政府交通部在德格新设的电台联络。当时西藏电台通讯还处于空白,黄慕松如果联络成功将“在电政史上开一新纪元”。结果德格电台损毁未修复,玉树电台也不通。而今,萨普岗日山脚4G网络已经覆盖,使用智能手机瞬间便可在朋友圈分享旅途美景,遥想历史往事,今夕往昔不胜感慨。

  张国华在桑达寺

  风吹过山谷,回荡的声响阵阵,有如松涛。萨木错湖畔生活的索朗次仁夹着专用的小锄头正准备上山采挖虫草。半路上,记者与其攀谈起萨普岗日神山下的历史往事。

  索朗次仁充满传奇色彩地向我们讲述,大约在西藏和平解放时候,沟口一处小山上秃鹫聚集一个多星期不散,好奇的牧民前往查看,看见剩下的不明动物头骨比人还大。后来,通过电视报道,大家认为当时发现的不明动物是恐龙。传说让人啧啧称奇,但也并不是随便说说。在当地牧民的叙述中,西藏翻天覆地的历史转折就如此富有民间色彩而又石破天惊般地烙刻在了民间记忆之中。

  普宗沟是十八军军直机关进藏所经。1951年的10月2日,张国华率十八军军直机关于13时抵达桑达寺,休整一天后,向嘉黎县进发,经墨竹工卡到拉萨。十八军军直机关宿营报告中如此描述了普宗沟:“沿途以农业为主,山上有小树,道路有二分之一的大乱石,人马通过均较困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地方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那年,为了重温解放军进藏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西藏日报社策划了“重走解放军进藏路”系列报道。当时记者作为采访组一员来到桑达寺,并采访了时年77岁的聂达才旺活佛。

  “当时我已经17岁了,看到张国华待人以诚,与以前的人相比,解放军的行为真的太好了。在群众眼中,毛主席就是最大的活佛,普渡众生,解救苦难之人。毛主席派来的部队,纪律严明,不打扰百姓。”聂达才旺活佛说,“看到这一切,我就坚信,共产党一定会给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近十年已经过去,聂达才旺活佛已于去年圆寂。斯人已逝,生者长思,聂达才旺活佛坚信的道理早已成为不争的历史事实。

  历经岁月洗礼,嘉雪古道穿越千年时光,见证历史足音,正绽放时代芳华。地理标志地萨普岗日,千年不言却下自成蹊,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坐标系中,见证着奋进者、前行者的身姿。当我们再次眺望直入云端的萨普岗日,天地造化的自然之美和历史积淀的人文之盛相得益彰,自有一番感悟在心底:乘历史大势,山间古道成人间正道。(记者 赵书彬 张晓明 谢伟 王晓莉 万靖 胡杰)

  (图片均由记者 赵书彬 张晓明 谢伟 王晓莉 万靖 胡杰 摄)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